✪ 偷窺秀嘉賓 ✪
但唐謨(以下簡稱”但”) – 影評人,臺大戲劇所畢,最喜歡甜點、小狗與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David Frazier(以下簡稱”D”) – 城市遊牧影展創辦/策展人
臧妮姬(以下簡稱”N”) – 集大學教師/電台主持人/專欄作家/公司老闆/電影教育的跨界藝文工作者。
主持人(以下簡稱”主”)
《再見地下布魯克林》
D: 本片講述一間紐約live house,場地小,容納不到200人,在地下、DIY文化扮演種要角色,孕育許多樂手、創作者、歌手、DJ。最後因地價高被收購,就像台灣的「地下社會」一樣,營業18年,最後被迫歇業。這部影片就在敘述小文化空間存在的困難。我們會邀請導演來台灣,導演是這個live house的創辦人,經理,也會邀請樂手。跟獨立音樂人交流是很好的機會。
主: 城市遊牧影展的片量不大,但就像精品店一樣,不會踩到雷,因為都是精挑細選過的。
《LSD一億滴》
主: 這是關於1960年代,一群人為了和平理念,推廣迷幻藥。回顧這段歷史,能讓大家重新檢視此事件的意義及來龍去脈。
D: 這部算是我今年的最愛,導演也會來台灣。一百年前沒有毒品的概念,比如說十九世紀的英國,其實很多人上癮。去看醫生,吃醫生開的嗎啡等等,都沒有觸法。1960年代以前也沒有這個概念,直到1970年代。尼克森總統看到太多嬉皮吸毒,不參與國家事務,只想要烏托邦式生活,才開始反毒。我們現在看1960年代毒品走私者,會是認為是幫派、集體犯罪,但一開始其實是嬉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們跑到印度,把毒藏在身上回國,都不會被抓,因為警察沒在抓,其實是一種很天真單純的分享心態。而我認為60年代音樂可以這麼盛大,背後可能是販毒的支持,演唱會、音樂祭才可以辦這麼大。
N: David, 為什麼你這麼喜歡這部片?
D: LSD一億滴是我覺得今年遊牧最亮眼的電影,也是很少見的電影,老嬉皮講那時的故事,我覺得很好笑很有趣。
N: 我也是覺得很好笑很可愛,老嬉皮充滿純真跟愛。老嬉皮們製作一億顆LSD有夢想把迷幻藥分享給所有的人,用行動改變世界。這也是這次影展片中共同的精神。
主: 電影中真的看到很多有趣好笑的內容,比如說把藥裝在鼓裏面運送。
D: 還有一個女生把飲料給警察,一個小時後,警察都躺在地上滾來滾去。
N: 我想到披頭四在六零年代去印度朝聖,跟著大師宣揚智慧、學習打坐。吃迷幻藥幫助他們達到超驗,沒有人我之分、物我兩忘,跟宇宙合為一體。回英國後直接創作了四十幾首歌曲,原因是意識專注。
但: 我之前去舊金山,看到垮掉的一代、嬉皮相關的商品都還在,讓人覺得舊金山都在消費60年代。但又想,全世界最精采燦爛的時代就是六零年代,那個世代太令人懷念,過了後就覺得世界醜陋。本片最有趣的就是運送毒品的過程,覺得很輕鬆怎麼會這麼容易。
《搖滾快門》
D: Mick Rock是1970-80年代最有名的搖滾攝影師之一,David Bowie, Iggy Pop你可以想像到搖滾名人的照片幾乎都是他拍的。他很特別的是,他跟樂手一樣過著sex, drugs, rock’n’roll的生活。
但: Mick Rock幫搖滾歌手拍專輯封面,卻也跟搖滾歌手過一樣的生活。其實我看了很多描述藝術家的紀錄片,已經受夠把藝術家描繪成怪裡怪氣的人。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就是純粹的東西,而且可以看到Syd Barrett, Queen等等的珍貴影像。
《我是變態》
D: 這是日本地下劇情片,英文是Rock’n Porno Movie(搖滾與A片)。如果你喜歡搖滾跟怪片,這部會是你的菜,可以了解變態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短片《獄落淨土》會跟他一起播,導演是模仿日本地下電影的拍攝方式。
《愛爾蘭出格皇后》
D: 這部是關於同志議題,也會跟酷兒影展合作。愛爾蘭是世上同性婚姻合法蠻早的國家,而同性婚姻的議題在台灣也很火熱,所以引進這部片的意義也蠻大。
但: 看完蠻想哭的,很感動。
其實當drag queen是一種勇氣,等於宣布感情生活死亡,因為那樣的裝扮比較會是異性戀喜歡的。這部片也讓我想到,台灣性別運動無法普及各個年齡,也許我們需要建立Panti一樣的顛覆性角色,同性婚姻本來就是怪里怪氣的事,不用跟別人同化,而如果社會可以接受扮裝妖姬的怪異,也許才能真正看見、接受多元性別。
N: Panti真的給人帶來很多勇氣。其實看電影可以帶來勇氣,尤其這次遊牧影展片單中許多主角是社會不認可的變態,他們的存在也很激勵人心。
《人類之後》
D: 這是一部道地的art cinema,描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會剩下甚麼東西。很多拍攝廢墟的鏡頭。我個人覺得這是藝術品、錄像藝術,不是傳統電影,沒有演員、沒有故事、鏡頭很美很特別。
《攝影者》
D: 這部片在今年奧斯卡紀錄片提名十五名清單上,最後沒有被提名。好評很多,在各影展上,得獎20幾項,提名50幾項。導演是知名的攝影師,在很多重要紀錄片都有做過。本片是他個人的經驗回憶,講述身為攝影者的故事。
《鯨世議題》
D: 我去年十月去影展看這部的世界首映,導演、主角、太地町村民整團過去映後座談。導演說他其實是想表達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衝突,不是去評斷捕豚這件事到底是對或不對。另外,從西方人角度來說,會覺得這是反環保的電影,所以應該在西方很難被接受。這是非常有趣的電影,是呼應《血色海灣》。
但: 《血色海灣》當年有得奧斯卡,在講太地町村民屠殺海豚,其實我看完就忘了這個議題,但這部片卻成為太地町的夢魘。外國人會到當地監視村民,看他們有沒有做壞事,但對村民來說,補豚是傳統。導演還算中立,用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件事。有些地方拍得很奇特,比如說外國人用英文罵當地人,當地人聽不懂,我覺得蠻難過的。動保團體企圖以這個事件證實亞洲人很野蠻,西方人很有正義感,卻用此事件顯現出優越。本片除了是紀錄片,更討論到地方傳統、動保團體與東方人的關係。這有點類似說,廣東人吃狗,我不贊同因為我很喜歡狗,就像西方人不贊同屠殺海豚一樣。
N:我對這個議題有很深刻的印象,我常常看完就忘,卻完全忘不了《血色海灣》。《鯨世議題》對應《血色海灣,像是平衡報導的創作。《血色海灣》裡,村民誘捕海豚到海灣殘忍的屠殺,讓它們流血致死 (雖然在《鯨世議題》裡已較人道)。當地人非常反對拍攝,所以當時《血色海灣》常常是摸黑偷錄。播映後,世界各地好多國家好多人加入抗爭這個活動。我也覺得很震驚,也在我的課堂播《血色海灣》,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但又想到,如果他們不捕殺,他們可能會失業。其實在《血色海灣》,小村莊是被妖魔化、單一化批判,但在《鯨世議題》裡,日本導演用比較中立的方式呈現,當中也有人提到,其實這是我們400年來的傳統,不需要外人關注。但在全球化的世代,幾乎很難不被關注,到處都會被檢視。片中也有人說,其實有些人是在濫用「傳統」這個詞,而且並不是時間久了,就是對的,像蓄奴,像鬥牛。其實像水族館也很殘忍,鯨豚被關在裡面,發出的聲納從玻璃反彈至它們身上,會造成傷害,很多也得了憂鬱症。《血色海灣》的主導人也有在《鯨世議題》出現,呼籲大家不要再到水族館、海洋館買票。這部影片造成很多反思,包括西方強勢媒體與傳統在地人的關係。看似全球化媒體霸凌小村莊,卻也為小村莊帶來一個重生的契機,重新思考自己定位。所以影像的力量真的很珍貴。
《# Gelitin到底怎麼了》
D: 這是一個同志行為藝術團體,行為超級誇張。紀錄片拍攝的方式是可愛好笑的,但內容挑戰常規。他們號稱史上最愛露鳥的藝術團體。我覺得喜歡的原因是,電影沒有花時間分析藝術作品的意義,只是呈現他們做了那些誇張事。
《快樂研究所》
D: 主角是世上有名的平面設計師,已經49歲了,還是帶著一種龜毛小男孩的心去探索快樂,問問自己有沒有辦法更快樂,有點類似六年的療癒旅程。電影中許多畫面、視覺設計很好看。
N: 我沒有看完整部電影,但我對於影像、色彩調度印象深刻。我佩服主角到了中年,還執著於「快樂」這個價值觀,佩服他用自己生命六、七年的時間做這個實驗。
《卡特蘭:馬上回來》
D: Maurizio Cattelan是具爭議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都像是是開玩笑,但也有一些意義。
但: 我本來覺得觀念藝術很無聊不好玩,像杜象的小便斗,但看完之後覺得裡面的藝術非常有趣、好笑、顛覆觀念。比如說,藝術家租到一個場地,結果沒有東西可以展覽,就把展場租給別人,這件事就是他的作品。以前只要把小便斗倒過來就夠顛覆,現在如果拿消費主義開玩笑,也會很好玩。
《芭蕾壞男孩》
D: 這是很新的電影,我覺得非常好看,遊牧片單裡目前世界票房最高的。
《嗆聲Banksy》
D: 偷走Banksy作品的AK47也是一個藝術家。
競賽單元
N: 特別提一下《漢字》這部作品,是今年的閉幕片。漢藏語言系統很大,本片探討漢字語言的民族的認同感,文字工藝上的追求,還有採訪日星鑄字行的老闆。
D: 漢字是世界首映。影展中還有一兩部是世界首映。
N: 希望大家來觀賞台灣,以及不同國家創作者的創意,裡面有蠻多導演首作,讓我們很驚豔。城市遊牧影展不僅為台灣觀眾開了一扇窗,也鼓勵對創作有熱情的人,當中也不一定都是專業背景。
文字紀錄 – 廖彥筑
攝影 – 洪宜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