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ky Chen,本名陳必綺。從小學舞的她,國中時則發現自己對「動手創作」的興趣,舉凡繪畫、做餅乾、編織或縫紉都對她有強烈的吸引力。結束舞蹈科的學業後,便轉換跑道,到大阪進修,學習服裝設計。她說:「我是學古典芭蕾的,相較之下,並不像現代舞一樣有自由發揮空間,而自己個性比較隨性,覺得無法成為頂尖的芭蕾舞。不過,還是希望可以從事與『舞台』相關工作,就開始舞台設計與服裝造型的創作。」
提及創作發想及風格,Hikky笑說:「其實我都是隨性的做,取材自日常生活,並沒有特別走向什麼風格。」不過她提到,和別人合作就需要客製化,例如與Hikky合作多次的旺福樂團,成員都很喜歡復古普普風,就多以大量鮮豔色塊和搶眼裝飾做視覺呈現。同樣也與Hikky合作多年的白目樂團,以奔放狂野的歌路及直接宣洩的歌詞為特色,樹立前衛「暴女」形象,造型上則包含反叛的龐克精神。
「鬼丘鬼鏟」是Hikky與朋友共同成立的行動藝術團體,目標是鼓舞人們對抗既有社會規範及後帝國主義思想。傳統的表演形式,會明顯區分舞台和觀眾席,使表演者與觀眾形成隔閡,行動藝術則期望打破鏡框式舞台,排除過多聲光效果,發展出與表演藝術截然不同的美學觀。她說:「行動藝術不代表觀眾一定要加入,但因為沒有固定座位,每人的觀察角度都不同,解讀與詮釋也會有所不同。」此外,Hikky在「鬼丘鬼鏟」身兼表演者及視覺設計者,其中發表的作品最能展現她的各種面向。
Hikky告訴我們,她從2010年開始認識並參加遊牧影展。「當時的遊牧影展沒有固定的放映戲院,採游擊式的放映,大家在不同的場域,從藝廊到倉庫一起看電影。」她形容當時參加遊牧影展,從拿到片單、選好影片,到開始尋找四散各地的放映地點,就像是一趟尋寶活動,一段遊牧旅程。
今年Hikky擔任遊牧影展的主視覺設計,她分享:「本來超想畫一個很優雅,但毛爆多,和時下審美觀完全不同的貴族女人。」會有這樣的發想,是因為Hikky覺得現代人的審美觀有些狹隘,甚至趨近單一。但最後為了能更貼近影展氣質,還是選擇了更多元的次文化主題呈現。參考了許多電影構圖的線條,設計出各種抽象的次文化符號,並將這些符號匯集而成,希望呈現出對世界更多元的觀點。
最後,Hikky和我們分享了她今年最有興趣的影片,包含再現美國東岸嘻哈傳奇的《Nas的毀壞機制》、詼諧逗趣的性別平權運動家故事《星際寶Gay:喬治武井》,以及用虛實難分的方式,講述二戰後東德,在壓抑的社會氛圍之下,地下滑板文化卻蓬勃發展的《加州哪有這麼殺!》。說到遊牧影展的次文化氣質,Hikky覺得次文化這個名詞無需特別定義。「我覺得並不用刻意幫次文化貼上標籤。也許我們幾個人聚在一起做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一個次文化。」她舉例如快閃活動,一群人去到一個地方,發生一些事件,找了一些人來看,然後大家一起結束。遊牧就像是打游擊戰,其中的「刺激感」正是Hikky覺得遊牧影展最大的魅力所在。
(圖片提供/Hikky Chen, Doris 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