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5/17 (日), 13:30-3:00pm
地點:聽吧, amba 飯店 (台北市武昌街二段77號5樓)
主持:安哲毅(電影創作聯盟秘書長)
與談:劉品均(《Contrapelo》製片)、Jimmie(《ExpatZ》導演)、Joyce Wing(《ExpatZ》製片)
安:工作者製作完影片後會希望片子能被更多人的看到,希望各位可以在第一階段就影片製作與後期參與國內外影展的經驗做分享。
劉:我是在美國電影學院念製片,在台灣也是進入電影圈慢慢才知道有製片這個工作。也因為覺得製片適合自己的個性,所以慢慢朝這個方面發展。到美國念製片後才知道其實製片的工作很多元,也許認識的製片大家的工作內容都不太一樣。我稍微講一下自己從事製片的工作內容。學校期間的製片工作,會因為學校的分組(分成導演、攝影、編劇、美術設計、攝影剪接),通常製片會先找一個團隊,那就稍微跟台灣比較不一樣。台灣通常是導演自己本身是編劇,或是跟編劇已經有了一個本,才來找製片想說可以幫忙找場地、做預算。在美國雖然也還是有本的導演來找我合作,但我我通常會從自己知道有哪個導演或是哪個編劇有比較好的想法,或是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題材,然後我就會去跟某個我比較想合作的導演或是編劇發展一個劇本。每次會在製片編劇導演三個角色之間做一個劇本發展。我自己最近有個很深的感觸是,跟各個不同的學校或是台灣的工作人員拍片,大家都知道拍片會花很多的力氣很多金錢很多人力的投資。但漫長的後期製作,很容易因為時間因素及沒有人盯著進度,身為導演有時候可能會在此時覺得拍的東西不好質疑自己而沒有動力去完成,我個人的角度會覺得很可惜,覺得都已經花了這麼多力氣,最後可能也需要有人可以提醒哪邊可以有影展或是做相關的放映機會。畢竟花了這麼多心力最後成品放在家裡跟硬碟裡是有點可惜。就有點像是跑馬拉松,都已經撐到最後了,當然希望可以無論是去影展或是對身邊的電影工作者及潛在合作者推出自己的作品,才不會感覺有點浪費。
安:想請教Jimmie跟Joyce夫妻檔對於拍攝並不是這麼主流的獨立製片的工作歷程。
Jimmie:這是我的太太,擔任我的執行製作。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好的作品,接下來可以分送到各式各樣的影展。參與不同的影展要有不同的包裝,如果是參與獨立影展,包裝可以有INDIE的樣子;若是參與LA好萊塢的影展,包裝也須特別注重好萊塢的風格。影片製作完通常生命期約兩年,在這兩年內要不斷的參展,一天投件了二十個影展,一個月就有六百個影展的機會,世界上有數不盡的影展,一直參展投件雖然不簡單,但一定會遇到欣賞你作品的影展。所以要不斷的去試,也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影片的資訊。
安:有這麼多的影展及選片人各種不同的品味,你們如何事先做研究及使用不同的策略來投件參展呢?
Jimmie:每個影展都是不同的方式與策略。我使用的其中一種市場策略是:拍攝的影片不要在拍攝當地首映,先在其他地區及國家放映後再回到拍攝地放會更好。像是我第一個拍攝的四分鐘短片是在曼谷拍的,我朋友的建議就是不要在曼谷首映,先在外地放映後再回到曼谷。當然可以有私底下朋友的聚會放映,但盡量避免公開式的首映。
安:身為學生製片及學生作品的推廣者,是否有將影展分等級做參與投件的策略呢?
劉:長片影展通常首映是最重要的,短片會要求你要首映的影展其實不多,大概就是像加拿大的多倫多影展一定要首映。其他像是五大影展要需要首映的有美國的日舞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這些會需要首映;但是其他接下來下一個等級的影展他們比較可能會要求你在國家內首映。拍攝完的影片在最好的影展首映是大家的希望,當時我們團隊也是想送五大影展,但可以設一個目標,依照完成期來做安排。像是四月完成的影片,接下來投件的機會就是十月十一月冬天的影展,那也許可以考慮送多倫多影展。那如果那個影展的首映沒有拿到的話,可能接下來就朝第二等影展投件。那我現在的策略是,搜尋奧斯卡短片資格賽的影展名單,這些名單是如果在這些影展得了最佳短片,就有機會可以入圍奧斯卡影展,所以這會算是我的第二個目標。我這次在游牧影展的片是《背道而馳》,那時候我因為已經先丟了我畢業影展叫《WAY IN RYE》,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就滿挫折的。因為通常會覺得可能要在大影展內有認識的人及關係,光是影片好可能還不夠這樣。那時候投了很多,每天都收到拒絕信,其實是滿挫折的。後來投了《背道而馳》,那時候我們影片還沒完成,才剛完成前兩三個版本。那時候後製也還沒做聲音做顏色,就大概只有調光,就先投了美國的翠貝卡影展,等於是在半成品的時候就先丟過去,那時候其實沒有抱持任何的希望。那時影展有說可以丟還未完成後製的作品,那時候也是完全沒有認識的人,但有天就收到電話聯繫,所以趕快完成影片後投件。影展也許大部分來說有熟識的人會比較有機會曝光,但其實就像剛剛JIMMIE所說的,一個好的作品還是會有機會遇到欣賞你認同你作品的影展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像我的畢業製作後來以奧斯卡可以入圍的影展先做申請。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前期規畫的時候要先把參展預算納入規劃,後製的錢與申請影展的錢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丟20個影展3萬塊就不見了,很貴。全世界的影展太多了,是丟不完的,所以第一輪也許選個五到十個的影展做第一輪投件,如果他們都不收再考慮中小型影展,或是從內容作連結:兒童影展、同志影展、女性影展…等。看影片與哪個國家或是哪個影展會有興趣,就可以嘗試去作申請。當然也可以直接寫信試著去說服策展人及自我推銷。
安:這麼多影展,有什麼是適合你們這樣影片類型的影展投件呢?
Joyce:影展參與與影片後製的錢是很重要的,絕對要留這些錢。參與影展同時也可認識很多不同的人與各種有才華的人,你可以獲得很多不同的經驗,所以預算絕對要規畫這個部分,預算絕對不只是拍攝電影而已。
Jimmie:參與舊金山的洗腦影展是很另類很有趣的一個經驗,他是一個美國戶外開車進去參與的戶外電影院形式。也有在恐怖片影展被提名,所以其實可以將自己的電影找出各種不同的元素去參展。
劉:我想補充的是,也可以在影展看到哪部片跟你類似的,去參考它所參與過的影展,來當作投件的考量,我覺得這是一個滿有用的小招數。
安:大家要不要分享參與不同影展的經歷與對後來創作的影響。
劉:我講短片好了,因為我目前的片子還是以短片為主。專門的短片影展可以與其它電影工作者交流,而彼此之間也會尋找之後有合作拍攝長片的機會。短片投件至短片影展也比較能夠彼此交流並受到重視,若是短片去較注重商業長片的影展的話,比較容易被跳過。但其實參與影展都可以認識來自世界不同的電影工作者,而有些相關的周邊活動像是今天這種座談會,也都是值得參加的。參加影展對自己及團隊來說,會是個放鬆與獎賞自己的機會,可以回饋團隊工作的辛勞。
Jimmie:認識不同的導演們與他們一起喝醉。(觀眾大笑)
安:學習拍片,認識與分享片子是使自己繼續學習成長的很重要的經驗。年輕的導演容易在大型影展容易因為其政治觀息而有不被重視的感覺。但在年輕的影展可以與其它的年輕的工作者一起聊聊合作機會,或是與不同策展人認識,在影展派對上也許就會獲得影片曝光與受邀的機會。
劉:影展之間也會互相交流訊息與推薦片子,通常也會有影展單位要求影片連結等,並有後續的聯繫。記得參與派對認識不同的人,記得帶名片,彼此交流資訊。
Jimmie:依據不同的影展投件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處理,比方說我會專門做電影用的名片,DVD也做獨立製片的包裝與感覺,有一些細節可以去處理。
Joyce:我們在曼谷的首映會,因為影片內容與外國記者有關,也因此特別挑選了曼谷國際記者聚會的地點,而那邊有提供餐飲的服務,我們請餐廳做電影裡的特製漢堡,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在菜單裡PROMOTE我們的電影,也作為一個曝光的方式。
安:通常準備多少預算做這件事情?
Joyce:我自己曾經代表這部片去參與兩個影展,存錢參與一個影展的投資是很值得的,我去年花費了新台幣約五十萬參與影展,但這個真的是值得投資的事情。
安:這對我們很多短片來說可能比較困難。(笑)
安:預算項目的分配上通常怎麼處理呢?
Joyce:主要花費是食衣住行,獨立影展通常不太容易提供住宿。
劉:歐洲的影展也些會提供住宿,但通常只提供導演,或是提供部分機票開支的補助。短片影展像是摩洛哥與比利時的短片影展,有提供住宿給導演。
安:短片影展提供住宿補助的機率比較低,但長片的狀態又不同。另外台灣有將影展分成四種不同等級,台灣創作者可依此申請補助。作為一個資訊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
現場QA交流:
Q:現在有那種網站在上傳影片後會有PACKAGE幫忙一起丟各個影展,想問問各位會習慣用這種申請網站或是會個別影展丟?
劉:很多影展我通常都會透過withoutabox這類型的平台去投件,有些影展自己網頁上會有申請方式,但我通常會透過平台。
Q:想請問製作日期、得獎與參展彼此之間的考量。
劉:我通常會壓在首映前一個禮拜當成作品的完成日期,基本上影展會要求短片是一年到十八個月內製作的,那有些比較少的就會可以超過兩三年,也還是有超過兩三年願意收片的影展。但是你的完成日是可以把它算成是首映日的前一個禮拜或是前一天。
Jimmie:有時參展很多,會有沒申請的影展主動聯繫你,是有這種可能的。另外要提醒你一件事情,簽完不要相信翻譯這件事情(群眾大笑),他有可能完全把你的故事改編。要記得自己再找人去確認過,以免你的故事被不知不覺變成另外一個故事。
Joyce:他的意思是要double check。另外有更多的翻譯也提供了影片更多參展的可能性。
劉:最起碼要有英文翻譯。另外也提醒,台灣短片若是要投件國際影展,時間長度最好放在10~15分鐘,不要超過20分鐘,時間長度的考量也會影響能投件的影展數目。
Jimmie:我們的製作,27分鐘的短片其實是放映時間很長的短片,結果我就遇到一個狀況是要申請的影展剛好將影片分類以時間長度分為兩種(15分鐘以下或是45分鐘以上),而我的片剛好介於兩者之間,所以很難溝通。影展的人想法會比較特殊,需要溝通及注意。
劉:若是已經拍完30分鐘,可以考慮專門投短片影展。通常影展會希望一個長片90分鐘配一個短片的形式做放映項目。所以時間比較長的短片可以投專門的短片影展,而不要去一般影展做投件以免因為放映時間搭配因素而沒有錄取。
安:台灣短片的長度常常在30分鐘上下,有可能是受到公視人生劇展的影響。公視人生劇展好像是台灣目前可以在公視電視平台上播出的唯一選項,那公視設定了這樣的長度,很多人在考量資金管道跟放映管道時,很容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公共電視。但我們剛剛也聽到幾位的說明是,國際影展上,30分鐘對短片來說通常不是一個合適的長度。尤其大家在看短片時通常是喜歡輕薄短小又精彩的。而剛剛提到在安排放映項目時,也會因時間考量而難以被影展單位處理,所以也許短小的片子會更合適。
劉:有時候他們會希望可以多收一些短片,所以收了一部30分鐘的片子其實等於佔據了兩部15分鐘的短片位置,會比較不友善,但還是有機會。
Q:超過兩年以上及在影展放映後的的影片會如何處理呢?
Jimmie:通常是放在youtube網站上讓大家看到,因為通常參展之前,片子不能放在網路上。那我們上一個製作已經也差不多兩年多了,我們決定繼續往新的製作處理往前看。今年年底剛好波特蘭有一個很酷的影展邀請我們去,所以會去一下,並在這之後正式將影片放在網路上讓大家看。一定要讓自己總是有製作在進行,這是最重要的。
Q:片子長度不一定符合電視規格的要求,那有什麼策略讓自己的片子被看到呢?
Jimmie:我們是打算拍很多級的,現在在募資拍攝第二集,是與台灣的故事有關的。但進行中,我們也會做其他的與這個拍攝無關的製作。等到波特蘭影展回來後就會主力推廣這個新的拍攝續集。
安:影展是否會提供某種收入或是周邊效應讓自己下一個製作可以提早進行呢?
劉:短片真的機會不多,市場展與美國棕櫚泉的影展會有一些發行商來跟你接洽,但短片的價格通常不會太高。這還是要看自己對於短片製作的目標來決定,看是要發行、參加影展還是為了下一個長片計畫做籌備募資。如果主要目標是讓更多人看到,我有同學是跳過參與影展這塊,直接放到vimeo的staff pick精選,那短片的點閱量在衝高到幾百萬人後,以後募資可以此來說服投資者,這也是一種策略。另外有一種需要考量的是發行時,音樂版權會涉及很多需要考量的部分。包含全世界與各種放映平台的版權,像我那時只有買影展放映用的版權,因此很可惜無法發行。那如果目標是讓電影圈的人看到,或是籌下次有更好的資金,可以傳給電影圈的專業工作人員私底下看。像我的片子就有私底下在電影經紀公司間流傳,其實這個效益會更大。就是要找對的人來看你的片子。
Jimmie:拍片後你的可信度更高,得獎之後會有更多商業性工作的機會,我們也因此可以去馬來西亞拍湯唯(潘婷的廣告)。參展可以提供曝光度及讓人看到你的風格,也因此會有更多人願意來幫忙成為工作團隊中學習的一員,這個是會循環的。
Q:製作一個50萬預算的短片會留多少影展的預算?
劉:如果是我的話,至少會留四、五萬投影展。
Jimmie:2萬塊及三到六個月來推動電影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