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遊牧影展與Club-Mate聯名合作B-Panel:關於音樂紀錄片的一場座談會,悠閒的春日午後,我們在Legacy Mini,由主持人張鐵志、電影主角Mark Reeder、導演Klaus Maeck與策展人David,享有一段深度、廣度兼具的對談。我們從《B級片:地下柏林》開始,回到七、八零年代的西柏林。Mark Reeder,一個活生生的音樂傳奇,從英國曼徹斯特進入圍城,深入西柏林那前衛、誘惑、頹廢、生猛的音樂現場,他是Joy Division在德國的重要推手,與Nice Cave是室友,跟David Bowie、Iggy Pop都曾打過照面,而導演Klaus Maeck也跟我們從電影製作的角度,分享電影來由。
David:我是城市遊牧影展的策展人Dave,今天的主持人是張鐵志,他是個文化政治作家,在各種媒體平面都有作品發表。我們從《B級片:地下柏林》開始討論。
張鐵志:什麼原因促使他拍這部電影?
Klaus Maeck:我其實是最後一位加入電影的成員,一開始有三位製作人來籌備,最後導演總共花了四年的時間去收集影片片段的一些資訊,但是後來還是發現到有些問題,我加入後就用一些自己的經驗去把影片完成。
張鐵志:第二個問題是,導演一開始住在漢堡為什麼後來搬到柏林?
Klaus Maeck:雖然是住漢堡,但我其實常去柏林派對,不管是在70年代到現在都是一個派對城市,所以我常這樣往返。當時1979-1989時在漢堡有經營一個龐克唱片行,因為音樂產業轉型,所以我結束唱片行,然後搬到柏林,因為西柏林是個非常自由的城市,所以我決定住在那裡。
張鐵志:為什麼Mark會成為電影主角?
Klaus Maeck:一開始Mark只是被找來做音效,後來發現,收集到的80年代片段都有Mark在裡面,於是決定讓他來當電影主軸。
Mark Reeder:後來他們發現我在很多片段裡,他們打給我說:「Mark我們需要談一談,我想說oh shit發生什麼事了,然後他們就說,我們發現你在很多片子裡面,所以我們想把你當成這部紀錄片的主角。但當他們問我,你還記得1980年代的柏林長什麼樣子嗎?我有什麼回憶或想法嗎?然後我就說:其實我忘記了。」
Klaus Maeck:我們當初就是有很龐大的影像畫片要處理,不知道要怎麼拼湊成為主軸,那些片子都是從很多管道拿到的,像是電影導演、或從不同國家的電視節目得到畫面。看了以後發現Mark都在裡面,所以就想說來紀錄他在柏林生活10年的旅程。
Mark Reeder:當初要回想柏林的樣貌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對我來說,柏林就是我生活的地方,所以每天都是日常生活。他們要我回憶時我覺得很困難,因為我都忘光了。
David:Nick Cave為什麼會成為Mark的室友呢?
Mark Reeder:當初在和一個樂團巡迴演出,因緣際會認識Nick,Nick整個愛上柏林這個城市,我們開始比較英國和柏林的差別,像是生活開銷之類的話題。我後來住到一間很不錯的公寓,Nick住的地方,則要花上600英鎊,因為柏林不管是在毒藥或酒都很廉價,所以他決定搬過來,兩周之後他就成為我的室友了。
不過,我當初沒有跟他說我的公寓沒有熱水,還有,廁所其實是在外面!後來Nick每天都出去,久久才回來一趟,我以為他是在找新的公寓,但不知道他其實去約會。過不久就有個紅髮女孩按門鈴,我一打開,她就問:「請問你是誰?我是來找Nick的。」我心裡想說:噢,天哪,在這間公寓裡面事情又變得更複雜了!
張鐵志:柏林對我們來說是個很迷幻很奇妙的地方,這部電影到底是重構了柏林的這個迷思?還是解構的?因為它拍了很多當時真實的面貌。
Klaus Maeck:當初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把1980年代的柏林呈現給觀眾,希望可以帶出真實的影像,讓觀眾可以直接去感受去看見,這當中當然也帶出了柏林的美好和柏林的狂野。
Mark Reeder:其實針對柏林的年輕一代,他們並不是很了解柏林1980的樣貌,所以我們想讓他們知道,我們怎麼去生活。音樂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現在非常懷念當時的氛圍和城市的樣貌。
對這些比較老一代的人,這可能是一種懷舊旅程。對年輕人而言也是在激勵他們,鼓勵他們去做想要做的事情。在那個年代我們不會去在乎金錢,所以我們也希望這部紀錄片作為一個動力,鼓舞年輕人完成他們自己的夢想。
Klaus Maeck:為什麼當初1980年代和現在生活會有差異?主要是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想過會有「未來」,那個年代是蘇聯冷戰時期,很多時候會想要活在當下,想做的事情就現在去做,不會去想說金錢商機,生活的概念就是要玩樂,也是那個年代會比較狂野的原因。
張鐵志:補充一下,導演剛說活在當下,就是一個龐克精神,像Sex Pistols的歌詞裡面就有講到no future,強調他們是龐克的一代,滿符合當時的精神。還有,被蘇維埃包圍的西柏林,隔一道圍牆旁邊就是蘇聯軍隊。
觀眾提問
張鐵志:有看過的朋友不要客氣,或是有住在柏林的朋友有任何問題?
David:我問一下大家,對音樂紀錄片製作比較有興趣還是對柏林的音樂故事比較有興趣?
Q:當年在柏年的青年藝術家生活條件如何?
Mark Reeder:柏林的狀況其實是一個藝術家還負荷的了的地方,很多人都可以在那裡找一個地方住,我住的地方到現在其實都沒變,對我來說就是天堂。如果倫敦的藝術家沒有辦法在倫敦生存的話,可以來到柏林,因為在柏林會有一些補助,或是可以遇到不同的人,發現自我,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城市,可以盡情地做瘋狂的事。
Klaus Maeck:其實柏林不一定是天堂,因為它是德國的首都,所以物價很貴。當圍牆倒塌的時候,很多西柏林人都移居到東柏林去,主要是因為東柏林物價比較便宜,但是因為太多人都移到那裡去,所以反而東柏林變比較貴,所以他們現在又移回去西柏林,或是移到郊區,但當然就是它們的物價還是沒有像紐約或倫敦那麼貴。
David:那個時代還有Lou Reed、Iggy Pop、David Bowie,他們也生活在柏林,紀錄片裡面沒有捕捉到他們太多的畫面,原因為何?
Klaus Maeck:之所以沒有捕捉他們太多畫面在紀錄片裡面是因為,他們們那個時間點並不在柏林,他們已經離開柏林了。我們其實想要捕捉1980年代那十年間的紀錄,所以不只是音樂人出現在裡面,同時像是Nick cave、藝術家或是名演員也在紀錄片裡。
Mark Reeder:我補充一下,其實Lou Reed並沒有去過柏林,我其實也有想遇到本人,但我只有遇到Iggy pop或是David Bowie。也去了David Bowie家玩。到David Bowie家中,我充滿他的房間一定非常有藝術家氣息或是非常的有設計感的幻想,但一進去大失所望,我看到的是很廉價的地毯跟廉價壁紙拼組成的房間,在電影裡面有捕捉到一個畫面,就是我特別問David Bowie壁紙的事,他說他們其實有已特別裝潢過那間公寓,刻意買壁紙佈置。大家都無法想像吧!像David Bowie那麼有藝術家的人,但他其實住在一個破爛的地方。同時David Bowie那時已經有家室了,有了小孩還有妻子,在此推翻一般人對David Bowie的迷思,很多人都以為他到柏林夜夜笙歌,但他並沒有,他不是待在家裡就是去購物,買一些日用品或是尿布之類的。
還有,我去到Iggy家,有點驚訝,雖然他有沙發跟廚房看起來很ok,但就是一進到廚房就會看到將近1000瓶的胡蘿蔔汁的空瓶,沒有特別拿去回收就是放在那邊。
Klaus Maeck:為什麼是胡蘿蔔汁?
Mark Reeder:因為他吸很多海洛因,他們那時候嗑海洛因不會想吃東西,所以就喝胡蘿蔔汁,一打開冰箱門,就看到裡面有胡蘿蔔,類似木乃伊狀態的胡蘿蔔,看起來放了很久。Iggy Pop本身是美國人,之前住在洛杉磯,洛杉磯很有名的就是古柯鹼,他那時候離開是為了要逃離古柯鹼,但他其實沒有發現他進到另外一個嗑藥的世界,在柏林那邊有很多從東歐進來的毒品,在柏林古柯鹼還比較貴,加上有其他的藥物存在,Iggy常問其他人有沒有古柯鹼可以抽一下,他們回他:「你這個瘋子,古柯鹼超貴的。」
Q:柏林以前推動力是指,每個人不一定會有未來,每個人都是以日去渡日,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那現在的柏林又是怎麼樣的精神去推動現在的生活?
Klaus Maeck:其實柏林不管在過去或是現在都有一樣的氛圍存在,在1990年柏林的圍牆倒塌之後,就慢慢地開始演變成一個夜生活型態,在1980那個年代很多時候就有空屋,人們想要玩樂就會直接佔據空屋辦派對,現在也是一樣,就是一個夜生活的城市,以前比較隨興,現在比較受管控,演變成一些夜店之類的,但是那些精神還是一樣存在,保留當時的精神。
Q:Mark怎麼來到西柏林呢?
Mark Reeder:在1940年代,我認識到Tony Wilson(英國唱片行Factory Records創辦人),他當初在一個廣播電台工作,而我當時在唱片行工作。Tony有時候到唱片行挑一些不錯的音樂來放,同時間,我們也認識一位叫做Wolf的人,他也是在音樂產業裡工作。幾乎同時間Tony與Wolf知道一個樂團叫做Joy Division,他們聽了Joy Division現場演出後,驚為天人,都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棒的樂團!兩人都搶著去當他們樂團的經紀人。
再跟大家說件趣事,Joy Division樂團前名叫做Warsaw,是表演前一天才臨時改名字。主要是因為當初有另一個樂團叫做Warsaw Pakt,因為名字很像,但那是一個比較差勁的樂團,他們不想要被聯想成那個樂團,所以才會改名字。後來是Tony簽下這個樂團,剛好我要去柏林,他交待一份工作給我,請我當Joy Division在德國的Factory Record代理人,去推廣Joy Division給大家知道。
不過,其實當初在德國並沒有很多人知道他們,所以我就想要請他們到柏林演出,讓更多人認識他們、了解他們。但當Joy Division真的來到西柏林一個很好的場地演出時,最後只有30個觀眾…。不過,樂團對人數倒沒有很介意,他們就是不感到意外。但,吉他手的名字很像德文名字,很多觀眾以為他是德國人,當初有個演出插曲就是,麥克風沒有開啟,台下的觀眾直接以德文叫囂要樂團把麥克風打開!由於Joy Division們是英國人,聽不懂德語,樂手便打開麥克風說:「你們該死的給我講英文!不要講德文!!」場子馬上凝重起來。
柏林當初很著名的就是地下音樂,Joy Division主唱自殺以後,吉他手深受到打擊,那時候我鼓勵他來柏林散心,感受一下不同的音樂氛圍,後來他到了西柏林,聽到電子音樂覺得大不一樣,我鼓勵他可以試著去感受不一樣的音樂,走出不一樣的路,不要再回到以前那種風格,這樣別人才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你,才會闖出名號,他就是在這邊受到一些啟發,就再重新去調整音樂風格。(接下來進行下半場座談)
口譯:莉莛